熊媽媽的教育
烏克蘭一家動物園近日上演了一出母棕熊教訓寶寶的好戲。
起初,母熊憤怒地盯著站在不遠處無精打采的小熊,
然後將其逼入墻角,一頓咆哮後叼著小熊在空中甩來甩去。
不過爆發最終還是以和平收場,媽媽最後溫柔地擁抱了小熊,
好像在說一切都已得到原諒。
目前分類:教育新論 (128)
- Jul 01 Sun 2012 23:52
熊媽媽的教育
- Jun 24 Sun 2012 21:40
洪蘭:比分數更重要的事
一位朋友的女兒想來台灣自助旅行。朋友寫信請我就近照顧一下,因為辛蒂才十七歲,尚未成年,她有些擔心。
辛 蒂抵達後,第二天一早,悄悄起床,幫我把廚房和廁所洗得乾乾淨淨,還去外面把陽台也掃了。我很驚訝,她說:「有時差,睡不著,而且做這點小事不花什麼力 氣,」又說:「力氣是最用不完的,睡一覺明天又有了。從小到大,我媽總是告訴我看到事情就去做,不要管是誰的,因為只有從做中才能真正學到東西。」我想起 她母親也是研究神經的,不禁點頭。
的確,在實驗上看到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。神經的迴路經過反覆練習,連接得又密又緊,原本需 要很多神經元才能做的事,在熟練後,一點點神經元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,活化的區域不但減少,還會改變地區。例如,小提琴生手和大師在彈奏時,大腦活化的區 域不同:生手的小腦會大大的活化起來,而大師只有一點點;大師活化最多的是前運動皮質區,表示他在拉這一小節時,已在預期下一個動作了。所以古人說「熟能 生巧」,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,因為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神經連接以強化學習。
因為辛蒂很有禮貌,我就介紹她去台中的好友家住。沒想 到,台中的朋友也很喜歡辛蒂主動做事的態度,就介紹辛蒂去她台南的娘家住。這一路上,因為辛蒂不偷懶,肯動手,笑口常開,她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自動幫她安排 各種行程,使她在台灣玩得非常愉快。台中的朋友還說她念高二的兒子本來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,跟辛蒂談了兩晚以後,不一樣了,振作起來了。
原 來她兒子平日除了讀書,什麼事都不會做。台灣的孩子光讀書時間就不夠了,怎麼可能去做別的事?但辛蒂告訴他,人生除了考試,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。她問他: 「你考完試想做什麼?」他答不出來,說:「還沒想過。」她說:「在你還沒想到時,世界上已有很多跟你同齡,甚至比你更小的人,已在想同樣的事了。他們在生 活中,已經開始替自己蒐集未來可用的資料,累積未來可用的人脈和經驗。你如果現在還沒想,將來怎麼去和別人競爭?」又跟他說:「天下只有自己的母親會容忍 你的壞習慣,無數的其他人是不會的。如果你不做,別人沒有義務替你做,你只會看到別人飛黃騰達,而你連門都進不去。」現在她兒子乖了很多,常常伸手幫忙 了。
我想起前幾天,美國有個家庭因為他們四歲和七歲的孩子在飛機上亂跑、不肯綁安全帶,被機長趕下飛機。很多人上網罵這對父母,說如果四歲和七歲就管不住了,長大後怎麼辦?叫父母不要為社會製造炸彈。
所以孩子真是要教,因為「有禮天下去得」。父母要把眼光放遠一點,不要計較現在的一分、兩分。孩子的未來不在這些分數上,是在他的人格和情操上,那才是我們教育的重點。
(引自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B4%AA%E8%98%AD%E6%AF%94%E5%88%86%E6%95%B8%E6%9B%B4%E9%87%8D%E8%A6%81%E7%9A%84%E4%BA%8B.html)
- Aug 28 Sat 2010 18:41
護眼--維他命不如深綠蔬菜
護眼 維他命不如深綠蔬菜
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)人沒老,眼睛先老,護眼保健食品黃色當道,主要以葉黃素、玉米黃素、β胡蘿蔔素、魚油等為主,但吃過頭會增加肝臟負擔,不如多吃深綠色蔬菜,正確用眼及適度休息。
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,常有新竹科學園區的工程師、主管因自覺得視力退化,看門診劈頭就問:「醫師,我該吃哪種眼睛維他命」,他的建議是葉黃素與玉米黃素、維他命和魚油等抗氧化劑。
陳瑩山指出,眼睛的黃斑部是人體中最有氧化壓力的組織,美國眼科界的老化眼疾10年研究證實,補充維他命B、C、E、β胡蘿蔔素抗抗氧化指標維生素,可緩解黃斑部氧化壓力,消除自由基的傷害。
黃 斑部位於眼球深處的視網膜底部,具有感光作用。陳瑩山說,視網膜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黃斑部可吸收可見光中的藍光,二者也是人體的抗氧化防線,許多研究 顯示,從植物中攝取葉黃素、玉米黃素可以補充眼睛的黃斑色素,從魚油中攝取omega-3、DHA、EPA可補充眼睛所需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指出,近幾年來葉黃素更儼然成為「眼睛營養」代言人,還出現劑量愈高愈好的迷思。事實上,除了維也命B、C是水溶性,過量可隨尿液排除,其他護眼成份不是水溶性,尤其葉黃素每天只要補充6毫克就夠了,吃多了,會增加肝臟負擔。
陳瑩山和蔡景耀指出,台灣高度近視人口居全球首位,加上長期盯著電腦、手機螢幕或者電視的過度用眼情形,使得患者呈年輕化趨勢,視網膜病變已非老人專屬,國人愛眼護眼要趁早,正確用眼及適度休息,多吃深綠色蔬菜、全穀類、黃肉水果如柑橘、豆類等護眼食物。
- Mar 25 Thu 2010 21:58
童年做家事 將來領高薪
童年做家事 將來領高薪
猶太金融大王萊曼曾說過:「既會花錢又會賺錢的人是天下最幸福的人,因為他們享受了兩種快樂。」據了解,猶太父母非常重視孩子養成自力更生、辛勤工 作的習慣,讓他們體會賺錢的辛苦,因此,他們從小就被灌輸「財富來自於工作」的理念,即使家裡不缺錢也不貧窮,猶太的孩子仍需要工作賺取生活所需。
反觀我們「窮不能窮孩子」的觀念,總是苦了父母,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,讓孩子吃好、用好,父母努力賺錢為孩子規劃教育經費,卻很少告訴孩子這些錢 是怎麼賺來的?也愈來愈少父母會讓孩子做家事。
日前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,如果孩子童年經常做家事,長大後人際關係比較好,獲得高薪工作的機會也會高出4倍,失業機會 則大大減少了15倍。這樣的數字,應該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更加重視做家事的重要性。
讓女兒做家事也一直是我們家很大的一個問題,不管怎麼說,她就是不會主動做家事。後來我慢慢地了解,問題是出在我自己身上,因為我「不放心」讓她 做。她曾經掃地,但我嫌她掃得不乾淨;她曾經洗碗,但我又重洗了一次;唯一她持之以恆做的家事就是摺衣服,因為我稱讚她摺得比我還好。看出問題了嗎?關鍵 就在給孩子鼓勵,我自己並不是天生的好媽媽,也是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學習。在看出問題後,我就會忍住自己的不滿,找出優點來鼓勵孩子:「哇!妳浴室地板 洗得好乾淨喔!」即使有一點瑕疵,自己關起門來再處理好,等下次她又要洗浴室時,再告訴她:「Ruby,那個馬桶邊邊要注意,也要刷到喔!」一次又一次 後,她就真正能獨立把浴室洗乾淨了。
不要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,剝奪他的學習機會,因為這些拖地、掃地、擦桌子、擦窗戶等小小的家事,不但能養成勤勞習慣,還能培養孩子分析判斷、選擇做 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。
曾經有一個家有天才的爸爸找我要出書,他的孩子才10歲就到大學上課、能看原文書、寫電腦程式,他想把他教育孩子的經驗跟其他父母分享,但我最後婉 拒了這個出版計畫。因為這個孩子連上廁所都要爸爸幫忙「擦屁股」,這位「天才」的爸爸還很得意地說:「我願意為兒子做任何生活上的瑣事,只要他發揮他的天 才就行了。」這樣的觀念我無法苟同。
如果要我的孩子成為智力上的天才,卻是生活上的白癡,我寧可他只是一般孩子,不要太笨就好,幸運點,孩子還有點小聰明,但他的人生一定要過得很正 向、很快樂!
我們要教導孩子「錢從勞動而來」的觀念,可以列一份清單寫好孩子上學前與放學後應該做的事項,在他完成的時候給予鼓勵與讚美……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理 財周刊》485期,請至各大連鎖書店/便利商店購買,或訂閱理財周刊紙本雜誌】
- Jan 27 Wed 2010 00:45
零至三歲嬰幼兒的教育及指導方法
零至三歲嬰幼兒的教育及指導方法
作者:文/敖韻玲 整理/黃美玲
一、0-3歲是兒童發展的最早階段
這時期的嬰幼兒,由於是剛離開母胎,接觸外在世界的最早時期,更是未來各年齡發展的重要基礎,為人父母多半了解此階段的重要性,無不小心謹慎、努力學習,照顧及教養此階段的孩子。且0-3歲的孩子,語言、理解及表達未臻完全,父母們及照顧者更是不容易了解,嬰幼兒的內在世界及他們的行為反應所代表的意義為何。基於此,嬰幼兒的發展及教育,使成為父母、照頗者及專業人員,努力一探究竟的領域。個人想透過本文表達的是,究竟父母及照顧嬰幼兒的成人,該如何引導及教育孩子,使他們的潛能發揮至極。
二、嬰幼兒的教育目標
家有嬰幼兒或者是從事教育嬰幼兒工作者,究竟該教孩子些什麼呢?還是該安排他們學習?下面茲就嬰幼兒的自理能力、動作技巧能力、語言發展能力、認知能力,各個項目分別列舉,以供讀者參考,本文範例年齡界定在嬰幼兒一歲半至二歲,其他各年齡層,讀者可依照孩子的年齡層次、發展狀態及興趣需求分別調整教育目標的深淺。
教育目標的訂定有那些好處呢?讀者可依嬰幼兒教育目標做為中心軸,然後以父母有限的時間,周遭生活環境隨手可得的素材,做為教育引導的外在環境,同時考量孩子的需求、漸進的引導教育方法,即成為引導孩子的主要架構,因此,我們來看看一歲半至二歲的嬰幼兒,在學習上有那些教育目標?
(一)生活自理能力
1.5~2歲的孩子,這時候父母或照顧者,可以讓孩子自己使用湯匙,或許他們會拿得不太好而洒出來,沒有關係,繼續鼓勵他們,讓他們自己餵食。過去孩子可能是用雙手握著杯子喝水你也不妨和孩子玩個遊戲,讓他們用單手握杯子,同時鼓勵孩子,已經像大人一樣了。
當孩子要上廁所的時候,能夠正確的告訴大人他的需求,也是一件重要的學習目標。成人也可為孩子準備簡便易穿脫的鞋子,讓他們自己穿、脫鞋或外套。以上列舉的都是有關生活自理的項目,及一些有關他們的學習目標。初期或許有些混亂,孩子們會不斷練習而樂在其中,您也會覺得愈來愈減少幫他們處理事項的機會。
(二)動作技巧
動作技巧又可分為粗動作及精細動作。在粗動作上,我們可以讓孩子練習獨自走路,而不需大人扶持,或讓孩子玩倒退走,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當他們從地上撿起東西而沒掉下來時,您可鼓勵他們說:「好棒喔!」。能夠手扶著自己上下樓梯,或是在椅子上坐好,都屬於嬰幼兒粗動作的學習項目。
精細動作的學習內容,您可利用家中的積木來引導孩子,如果他們可以把三塊小積木疊整齊蓋成小塔,那您就可和孩子一起玩蓋房子的遊戲。找一條粗約小指的繩子,一些大木珠或利用有色圖卡,在卡片上打一些洞,供孩子玩穿項鍊、縫衣服的遊戲,這些都是精細動作的遊戲,精細動作是未來許多事物操作的基本能力,諸如:握筆、寫字、縫、扣扣子、繫鞋帶的能力,所以,嬰幼兒早期的各項動作發展,是不可忽略的一環。除此之外,嬰幼兒因語言發展未臻完全,以後許多學習均透過感覺動作未經驗及表達,這樣一說,我想讀者您大概可以知道,如果動作發展不好,在早期是件麻煩且影響頗大的行情。
(三)語言發展
在平常的生活經驗當中,成人可讓孩子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,諸如:「打開門」、「拿著球」、「上廁所」,讓孩子理解並行動,同時也知道自己的名字及身體各部位的名稱,也可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,成人在旁指出圖物說出各項的名稱。增加語言的理解力及語言表達,是此階段語言發展的重要工作。
(四)認知發展
這時期的孩子,可以指導他們認識簡單的形狀、顏色,但要注意與孩子的生活結合,且生動有趣,不是每一次僅拿著顏色卡、形狀卡,要求孩子說出名稱,對於抽象的概念(顏色、形狀即屬之),孩子必需把這些名詞與具體的理解意義相互結合,在認知架構當中形成一個永久的理解,而非僅是複誦著成人所說的字句。我們可以拿著他最心愛的小熊,指著小熊身上所穿的衣服說:「衣服」、「紅色」、「紅色衣服」。當孩子在吃蘋果的時候:「蘋果」、「紅色」、「紅色蘋果」,我們也可以運用簡單的指偶套在手上,穿著一身紅衣,說著小紅的故事,孩子有了這些經驗及成人的指導,透過環境的刺激而內在化,成為認知發展的一部分。除了頗色、形狀之外,各項用品、動作、人物……等的名稱、功能,都是我們可以教導嬰幼兒學習的主要內容。
三、結語
上述是筆者根據1.5~2歲的嬰幼兒,在自理能力,動作技能、語言、認知能力,以及各項學習目標的例舉。您可依照自己孩子的發展階段、興趣需求,運用於生活給予機會教育,相信您會在教育孩子上得心應手。
(本文作者任教於文化大學兒福系、家政系,文化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,並曾參與多項兒童教有有關評鑑及評審工作,對於推動兒童教有的實務工作不遺餘力,並致力規劃及訓練兒童教育方面的師資培訓。)
【資料來源:文化交流道第30期】
- Nov 24 Tue 2009 23:03
解決孩子挑食的8個絕招
挑食不僅會使孩子營養失衡,留下健康隱患,還會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。如今,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卻出現了很多孩子營養不良的富足症表現,這些都是挑食惹的禍。如何讓孩子改變挑食的習慣,這是家長養育孩子時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我的兒子今年8歲,體重36公斤 ,身高143公分 ,是個健康可愛的小傢伙。可是,幾年前,他卻是個瘦弱的孩子,吃飯挑食,飯桌上經常大人吼、小孩哭,硝煙四起。那麼該如何糾正孩子挑食的毛病呢?我的經驗是先從挑食原因上分析。
孩子挑食有原因
1、孩子飯前零食吃得太多,影響了食慾。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,對孩子過分關愛,家裡零食過多,會導致孩子以零食為主食,對正餐不感興趣。
2、家長在餵養孩子時,某種食物喂得過多,吃傷了孩子的胃。兒子小時候喜歡喝鱔魚湯,我幾乎天天做,最後導致孩子聞到鱔魚湯的味道就反胃。
3、消極的心理暗示。有時剛坐到餐桌前,我遞給孩子一個饅頭,老公就揮著手說:「別給他,他不喜歡吃。」或者我給孩子盛了一碗米飯,他來一句:「他肯定吃不了。」這樣一來,孩子馬上拒絕吃,而且態度堅決,似乎找到了支持的力量。有時我們品評菜的觀點也會影響孩子,他會有意識地少吃那個我們認為不好吃的菜。
4、缺鋅、鐵、鈣、貧血、胃病、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消化功能降低而影響食慾。我曾帶孩子去中醫院檢查,醫生給開了一些健脾養胃的中成藥,孩子服用後效果較好。市場上銷售的健胃消食片也不錯。
5、飲食無規律。每逢暑假、寒假,孩子的生活無規律,飯量會減少。開學的頭一個星期,孩子的三餐很難正常。
6、家長的烹飪技術不高,飯菜單調。天天吃一樣或兩樣菜,誰的胃口都受不了,更不必說孩子。
解決挑食其實不難
1、一日三餐要有規律,定時定量。合理安排和指導孩子吃零食的時間、數量,盡量減少或逐漸取消孩子的零食。
2、變換花樣給孩子做可口的飯菜。每天的食物盡量多樣化,穀類、肉類、豆類和蔬菜應合理搭配,營養全面、豐富。注意烹調方法,盡量把食物做得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比如孩子不喜歡吃胡蘿蔔,我就把胡蘿蔔炒花生,做得味美香甜,孩子一下子愛上了這道菜,每星期都要吃一次。孩子不愛吃肉,我就包肉餡餃子,讓他食慾大開。平時熬八寶粥,粗細糧搭配。
3、避免一面進餐,一面看電視、看書或玩玩具。這樣會影響孩子的胃液分泌,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要確保孩子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和地點。我們就餐時,所有人都坐在餐桌前,電視和音響關閉,安靜吃飯。
4、積極的心理暗示。讚美食物,大人吃得津津有味,孩子自然願意 品嚐。以肯定的口氣相信孩子能吃完他那份食物。我有時故意說:「這點飯估計填不飽小凡的肚子,他可是個小餓狼啊。」孩子得意地笑著,果然吃個碗底朝天。
5、創造愉快的就餐氛圍。心情好,胃口也好,身體倍兒棒,吃嘛嘛香。不要在餐桌上談孩子的學習成績,指責、恐嚇、責罵或以其他方式懲罰孩子,因為恐懼、擔憂、憤怒等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食慾。民以食為天,吃飯是最好的享受,這一點一定讓孩子感受到。
6、消除恐懼。有的孩子對於吃某種食物有恐懼心理,如有的孩子怕吃魚,是因為怕被魚骨刺傷。因此,家長應想方設法去除魚骨之後,再讓孩子吃,或讓孩子吃少刺的魚。
7、孩子多做戶外活動,多喝開水(尤其是冷開水),以促進新陳代謝,但避免進食前劇烈運動。孩子剛剛做完劇烈運動後是沒有食慾的,如果此時就餐,孩子必然會挑挑揀揀,長此以往,易養成挑食的壞習慣。
8、給予孩子獨立進食的機會。二三歲的幼兒會產生獨立進食的要求,家長不可因擔心孩子吃得不夠,或弄髒衣服、地板而忽視了孩子這一心理需求,進而使孩子失去對食物的興趣。
- Nov 24 Tue 2009 22:58
60秒法則 好孩子教出來
很多母親在得知孩子的劣習後,第一反應是雷霆大怒,孩子無比委屈。這時,你可以用60秒法則。
0-10秒:
快速反應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,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進行干涉。「安全第一」是與孩子相處的首要原則,任何情況都不例外。所以如果孩子的違規行為危及他的安全,你的快速反應就至關重要。
幫助寶貝集中注意力
10-20秒:
保持冷靜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,盡量保持冷靜。如果實在不能控制,可以發作,但發作的方式很重要。如果你想大喊,千萬別喊:「你這個討厭鬼!」你可以喊:「天哪!」這樣你既發洩了自己的怒氣,又不會令孩子覺得受了傷害和侮辱。
20-30秒:
情勢評估用幾秒鐘時間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這對你非常重要。除了冷靜地瞭解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」,你還要弄清楚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」。比如,一個3歲的孩子開始蠻不講理地吵鬧,有時只是因為他覺得餓了。
30-40秒:
說什麼你的語言要盡量簡潔。孩子除了需要瞭解自己做錯了什麼,他還得知道怎樣做是對的。--「我們一般都不畫在牆上,而是畫在紙上。」說完這些,你就該就此打住。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,簡單的話往往容易給他留下較深的印象。
40-50秒:
要留教訓有的父母認為處罰對管孩子非常重要,但專家們卻不同意,認為處罰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釋和說服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才需要,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。通常,你只要把孩子手裡的巧克力拿走,同時告訴他:「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。」就能達到目的。
50-60 秒:
強化效果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們那裡流傳著做父母的8字箴言:始終如一,說到做到。別看孩子小,他們的思維方式可是很有邏輯性的,他們會認為「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說到做到,那他們的話也就可以不聽了」。所以,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,你的規則可以很少,但一定要堅持貫徹到底。記住永遠不要對孩子說威脅的話。
- Nov 21 Sat 2009 00:00
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競爭力
- Nov 19 Thu 2009 17:43
童年做家事 將來工作才高薪

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?專家說要增加孩子競爭力,父母要學會放手,讓孩子參與做家事,美國哈佛大學就發現,童年時家事做得多,長大後不但人際關係比較好,就連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,也高出四倍,來看今天的主播周記。
什麼,都小六了,還真有同學沒做過家事,沒關係,只要肯學就會做,先來挑戰一下最入門的摺衣服。同樣年紀同個班級,卻有同學超專業,可比百貨公司專櫃人 員,摺得又快又好。摺衣服、洗碗掃地早就會了,還想挑戰高難度學做菜,家長放手讓孩子做家長,真的很重要。美國哈佛大學更研究發現,童年經常做家事,長大 後人際關係比較好,獲得高薪工作機會會高出四倍,失業機會則大大減少了十五倍。真是萬萬不得,過度保護,捨不得讓孩子做家事,會剝奪學習機會,因為就連拖 地、掃地、擦桌子、擦窗戶這些小小的家事,也能養成勤勞習慣,還能培養孩子分析判斷、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,家長要想得開,不要讓孩子變成考 試一百分的生活白痴。
http://news.cts.com.tw/cts/life/200911/200911150344969.html
- Nov 17 Tue 2009 09:32
健康,大家一起來●我真的不是「大」舌頭
健康,大家一起來●我真的不是「大」舌頭
【台東基督教醫院─復健科�𡦈蘢痐_ 語言治療師】
六歲的小松是我的一個小病人。他笑臉迎人、大方自在,隨時都想要耍寶,臉上總閃過慧詰的表情,是個活潑開朗的乖孩子,完全不會病懨懨。嚴格說起來,他得的不是那種吃了藥就會好的「病」,他是因為說話不清楚、也就是俗稱的「大舌頭」,才來就診的。他的舌頭正常的很,一點都不大,只是不夠靈活。
舉幾個他容易說錯的例子,例如:「卡通」說成「卡空」、「我的筆」說成「我個筆」。他也是個幸福的孩子,因為有三個不需支薪的專屬私人翻譯──爸爸、媽媽、姐姐。當別人聽不懂小松說的話時,他們會即時幫他翻譯給別人聽。他們一方面滿心希望小松長大後就可以「優退」他們,但一方面又擔心不知何時小松的說話問題才會改善,只好找上了我來幫助小松。
小松到底得了什麼病?
像小松這樣因為說話語音不清楚,造成溝通上的障礙,我們稱為構音(音韻)異常。
語音有哪些?
中文語音共有卅七個注音符號。主要有兩大類型,母音和子音。母音有十六個,分成單母音(ㄚㄛㄜㄝ)、雙母音(ㄞㄟㄠㄡ)、含有鼻音的聲隨母音(ㄢㄣㄤㄥ)、翹舌母音(ㄦ)、有單母音特質的介音(ㄧㄨㄩ)五組。
子音有廿一個,分法有兩種。依照發音的部位可分為雙唇音(ㄅㄆㄇ)、舌前音(ㄉㄊㄋ)、舌根音(ㄍㄎㄏ)、舌面前音(ㄐㄑㄒ)、舌尖前音(ㄗㄘㄙ)、舌尖後音(ㄓㄔㄕㄖ)、唇齒音(ㄈ)、邊音(ㄌ)。依照發音的方法可分為塞音(ㄅㄆㄉㄊㄍㄎ)、塞擦音(ㄐㄑㄗㄘㄓㄔ)、擦音(ㄈㄏㄒㄙㄕㄖ)、鼻音(ㄇㄋ)、滑音(ㄌ)。
- Oct 31 Sat 2009 22:58
孩子,你最棒!
同樣的字眼可以傷人也可以鼓勵人。
態度改變,孩子的人生也會改變。
- Oct 31 Sat 2009 22:55
孩子,你不笨!
同樣的話,換個態度說,就會不一樣。
- Oct 31 Sat 2009 22:52
態度改變,孩子的人生也會改變
同樣的字眼可以傷人也可以鼓勵人。
態度改變,孩子的人生也會改變。
- Oct 31 Sat 2009 22:38
教育孩子換個角度想~
這部短片相當值得省思。
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別人身上,以為多數人的認知,就是正確,然而天生你我就各個不同,相同的一把尺,是量不盡所有的人的,擦掉侷限住自己的那個圈圈,有時會得到更多。
共勉之~
看完有一種很shock的感覺~不知道如何形容這支廣告...
當我們侷限在自己思考的時候.... 換個角度去...
- Sep 27 Sun 2009 14:04
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--結合體能與智識的雙贏活動
結合體能與智識的雙贏活動
蔻恩老師(Andrea Cohn,阿拉巴馬州迪卡特市栗園小學三年級老師)為同學朗讀了一本名叫《鞋中的鹽》(Saltin His Shoes)的繪本。這是有關NBA籃球明星飛人喬丹如何成為偉大(而且高大)運動員的故事。讀完之後,她和孩子討論:讓喬丹可以長那麼高、跳那麼高的原 因,真的是喬丹媽媽放在喬丹鞋子裡的鹽嗎?還是有其他原因?她問學生:「喬丹學到了哪些習慣?他培養出了哪些領導特質?你自己長大後想要做什麼?為了達成 你的夢想或變成領導者,你需要常常練習哪些習慣?」
每學年一開始,普洛西卡老師(Christian Plocica,佛羅里達州逢恩公園市英國莊園小學體育老師)會跟每一班的小朋友一起創造出自己班上的使命宣言。每天上課前的暖身時間,每班同學都會複習 自己的使命宣言。他們會進行一段根據七個習慣而編的手腳伸展操。為了實踐相信每位小朋友都各有天分的原則,普洛西卡老師發展出許多遊戲與活動,來強調團隊 精神而非彼此競爭、強化分工合作能力、重視多元與差異,以及鍛鍊雙贏思考。例如,他會對同學說:請大家分成每組有(4x6)÷8個人的小組。所以,數學很 強,但體育或體能不是特別好的同學很快就會喊出正確的數字,另一位同學就會開始組織同學,還有一位可能就會舉起手來,儼然自己就是小組的組長。最後,每一 位學生,而不是只有那些小小體育健將,都會覺得自己很重要、很有參與感、被人需要。每位同學也都有自我追蹤體能目標及進步程度的機會——所有這一切都是融 入在體育課程會進行的正常活動之中。
- Sep 27 Sun 2009 14:03
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-從學字母的過程學會合作
從學字母的過程學會合作
我們在學校另一頭看到了另外一個例子。芙克娜正在教幼稚園小朋友認識P這個英文字母。她剛好同時也在教七個習慣中,幼稚園小朋友很喜 歡的一個習慣——分工合作(即統合綜效)。芙克娜開始介紹披薩(pizza)中的不同元素(parts),包括:餅皮、番茄醬、餡料 (toppings),還有起士。她告訴小朋友,接下來的三十分鐘,他們的教室將會變成一家披薩店。就在這個時候,披薩店的電話(phone)忽然響了, 一位女士(透過擴音器)問說她可不可以(please)訂購(purchase)幾個披薩(pizza)。(當然,芙克娜此時一面在黑板上寫下電話中這位 女士所有用到P的字彙,更一面誇張的念出這些字。)
為了製作這位女士所要的六個披薩,小朋友被分成四人一組,而每一位小朋友也都被分派到一個與領導相關的角色——一位負責餅皮、一位負 責番茄醬、一位負責臘腸片、另一位則負責起士。所有小朋友立刻開始用剪刀和色紙製作他們負責的部分。芙克娜提醒小朋友一定要分工合作,才不會來不及把披薩 送給那位女士。各個小組忙著製作披薩的同時,芙克娜會不時詢問小朋友,「以終為始」、「要事第一」的意義為何。然後,芙克娜開始講解「分工合作」的意思, 並說明彼此合作、重視別人的才能、尊重別人的角色為什麼那麼重要。
練習結束的時候,芙克娜用一個長得很像臘腸片的力場分析圖問小朋友,團隊合作的好處和壞處各有哪些?小朋友的回答不僅令在場的大人倍 感嘆服,更顯示他們真的都了解了這些原則的真義。同樣的,這是一個有趣的練習,但請看看芙克娜同時達到了多少目標——小朋友不僅對P這個字母印象深刻,也 在學習分工合作這個基本概念的同時,實際獲得了與人合作的經驗,而且還重新溫習了之前學過的習慣與品質工具。
- Sep 27 Sun 2009 14:02
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-文學寫作課也能教領導力
文學寫作課也能教領導力
寇姆斯小學採取的是一種「無所不在」的策略。「無所不在」表示領導原則內含在學校所做的每一件事裡面。它完全融入在學校領導力教育的 策略藍圖之中。他們不是把領導力教育轉化為一份新的課程表,而是將領導力教育變成整個校園文化的基礎。事實證明,這種校園文化能夠誘發出更好的學習成果、 更高的滿足感、減少紀律問題。事實也證明,這種校園文化可以成功移植到其他學校。
換句話說,領導力教育並不是「新增課程」,而是存在於校園裡正在進行的每件事。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老師會說,領導力教育只是以一個更好的方法來做他們原本就在做的事。只要幾個簡單的例子,就足以說明「無所不在」的策略。
第一個例子來自芭耐特老師,她是寇姆斯小學的閱讀教練。在五年級的文學與寫作課中,芭耐特請學生仔細閱讀非裔美籍詩人休斯 (Langston Hughes)的一首詩〈我的夢想世界〉(I Dream a World)。在這首詩中,休斯分享了他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憧憬與想像。在討論這首詩的文字、架構與意義之後,芭耐特將同學分成小組,並且為每位同學分派了 一個與領導相關的角色,包括:做紀錄、時間控管、發言人。之後,她發給每一組同學一張海報大小的紙張,並且請他們自己選擇一項品質工具來說明這首詩的重 點。一個小組選擇了蓮花圖,另一個小組使用骨圖,兩組同學選擇了范恩圖,另一組則選擇使用魚骨圖。討論完畢,每一組的發言人會代表自己的小組發表討論內容 及創作成果。再來,全班會一起討論七個習慣中有哪些習慣明顯出現在這首詩中。然後,芭耐特會出一個作文習題,請每位同學描述自己對未來的願景與夢想。這堂 課總共花了約三十分鐘。
這個範例非常單純,但讓我們看看它所達成的目標與成果。芭耐特並沒有自顧自的用圖表把這首詩分析一遍,再講解整首詩的結構,讓每個學 生腦袋塞爆、無聊到臉貼書桌。相反的,她讓孩子投入團隊分工與選擇決策的活動之中,她給學生表達的機會,強化學生對品管工具及七個習慣的認識與使用,為孩 子提供了與同學交流的機會。她還讓學生開始思考自己是誰、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她聆聽他們腦袋裡以及心裡的聲音。不僅如此,當時剛好是學校的「非裔美 人歷史週」,她把這個主題也同時納了進來。也就是說,芭耐特在教導學生讀詩、增加字彙能力、加強寫作能力之外,同時也達成了所有這些目標。大家是否看到 了,一堂平凡的文學課可以如何轉化為與生命及領導有關的扎實教育?
- Sep 27 Sun 2009 14:01
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-「價值」比考試成績重要
「價值」比考試成績重要
很快的,寇姆斯小學有了新的使命宣言:培養領導人才,一個孩子一個孩子來。他們希望傳遞給孩子一個清楚的訊息:他或她的價值比任何期 末報告或考試成績都重要。他們會確保自己的學生中,沒有任何人會感到恐懼或絕望。而這些就是「領導力」被寇姆斯小學選為新的磁性主題最主要的原因、目的與 過程,也是寇姆斯小學能夠獲致成功最原初的種子。他們使用「領導力」這個名詞,來概括父母、企業界、老師、甚至學生所一致要求的人格特質與基本生活技能。
寇姆斯小學很快就發現,七大習慣並不是七個毫無關連性的想法隨機拼出來的一個清單。這七個習慣是精心歸納而成的一個系列性、漸進的模式。其中前三個 習慣(主動積極、以終為始、要事第一)能夠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性。我稱之為「個人的成功」。付諸實踐之後,這三個習慣可以協助一個人變得更有責任感、更能掌 控自己的生活、規畫未來、建立優先順序,同時因為更有紀律、更專注而能夠成功的執行各種計畫。隱含在這三個習慣中的,包括管理、規畫、目標設定的能力,以 及其他基本的組織能力,都是一個人的獨立性(或者稱為「自我領導」)的重要基石。
但是寇姆斯小學發現,企業界或家長並沒有將「獨立性」視為自己員工或孩子成長、學習的最高目標。在這個不斷快速改變的世界,獨立性固 然是一個人成功的要素,但他們還必須擁有與他人合作、團隊工作的能力。這就是為什麼第四、五、六個習慣(雙贏思維、知彼解己、統合綜效)那麼重要。這三個 習慣會引導人懂得與其他人互助、互賴。它們可以讓人學會如何有效溝通、如何在勇氣和體貼別人的需要之間取得平衡、如何解決自己與別人間的問題。綜合起來, 它們包含了解決衝突的能力、聆聽能力、創造力、團隊合作能力,最後導引到我所謂的「公眾的成功」。
最後,第七個習慣:不斷更新,並以此習慣來涵蓋所有其他六個習慣。這個習慣使人能夠在生理、社會情感、智能與心靈上保持平衡,以面對今天的世界。
- Sep 27 Sun 2009 13:59
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-1
柯維在《與成功有約》中提出高效能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,影響了全球千千萬萬人。但除了應用在企業、組織、政府之外,這七個習慣能成功帶進校園嗎?有辦法教給只是個幼稚園的小小孩嗎?
在一次華府的發表會上,一位名叫桑莫絲(Muriel Summers)的小學校長跑來找我談話。她想知道我對於把七個習慣(分別是:主動積極、以終為始、要事第一、雙贏思維、知彼解己、統合綜效、不斷更新) 教導給年輕孩子有何看法。她說的是真正的「小孩子」——甚至是只有五歲大的小小孩。我的回答是:「我看不出有什麼不行的理由,」然後順口說道,如果她真的 這麼做了,一定要讓我知道結果如何。
在我們的短暫相會之後,桑莫絲以及她所帶領的優秀團隊所啟動的變革,這是個令人驚嘆的故事。他們慢慢的燜、煮、熬,經過一段時間,學 生開始產生動能(當然有時也招來一點罵名),然後,在她的學校中,通過期末測驗的學生比率由八四%一口氣躍升到九七%,學校也從「磁性學 校」(magnet school)的名單邊緣,一舉竄升為全美評鑑第一名的磁性學校。
- Sep 27 Sun 2009 13:53
兒少受虐不報擬罰 村里長罵聲起
兒少受虐不報擬罰 村里長罵聲起
〔記者施曉光/台北報導〕二十多位國民黨立委最近提出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三十四條條文修正草案」,比照「老人福利法」、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」規定,把村里長、村里幹事納入通報機制責任範圍。不過,未通報者將面臨罰鍰,引發基層反彈,內政部也建議只應鼓勵,不宜處分。
依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」第六十一條明定,無正當理由違反第三十四條規定者,要處六千元以上、三萬元以下罰鍰,一旦修法通過,若村里長、村里幹事未依規定在二十四小時內通報主管機關,將被受罰。
內政部︰鼓勵通報 不宜處分
內 政部兒童局局長簡惠娟指出,雖然「老人福利法」、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」通報處理規定,也把村里長、村里幹事的通報責任課予法律義務,但該兩法並無罰 則,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」卻有明確罰則。簡惠娟認為,村里長是基層民選公職人員,角色不同於村里幹事、警察、教育人員等,如果強制課予通報法律義務,責任 義務顯與權利不對等。
內政部曾經邀請地方政府、相關單位開會討論擴大通報機制責任範圍,地方政府普遍反對把村里長納入,因此內政部已送請行政院審查的修正草案中,只有將具公務員身分的村里幹事納入,同時另新增訂「高風險家庭」通報機制,村里長、村里幹事一併納入責任範圍,但不訂罰則。
立委楊麗環等提案說明指出,現有保護通報機制不健全,村里長與村里幹事相較於社工人員,更能即時有效掌握村里家庭狀況,因此主張將村里長、村里幹事納入通報責任人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