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教育新論 (12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荳芽在南部跟外公、外婆住了一個星期,回來以後,她跟我說:「媽咪,好奇怪喔!阿姨幫我洗澡都不幫我擦乾身體……」
「都沒擦就穿衣服嗎?」我也覺得很奇怪。
「有呀!有擦,可是她都用濕濕的毛巾擰乾擦,沒有像妳用乾的大浴巾幫我擦……這樣還是有點濕濕的呀、沒擦乾。」
這樣我就明白了。



「阿姨的習慣跟媽咪有點不一樣,她覺得用濕毛巾擦就可以了,妳一直都跟媽咪在一起,所以妳的習慣跟我一樣,這沒什麼好奇怪的呀!只是習慣不一樣而已。」
「只用濕毛巾擦完就穿衣服,不舒服。」荳芽說:「阿姨不會覺得不舒服嗎?」
「我想阿姨應該覺得還好吧?妳又不是阿姨,妳的感覺不一定會是阿姨的感覺呀。」
我一再一再地跟荳芽說,不要用妳自己的習慣去套別人的,妳認為好的,別人不一定也認為好。尊重別人的生活型態,比什麼都重要。

荳芽肯定是把我說過的話謹記在心了。有一天,我要她跟我一起吃五穀雜糧飯時,她回我:「媽咪,我不喜歡吃這種黑飯。」
我說:「吃這種飯對身體才好,而且我覺得其實還滿好吃的呀!」
荳芽很氣定神閒地回我說:「媽咪,我是小朋友,妳認為好的,我不一定會覺得好。」
我嚼著其實有點難吃的黑飯,一時無法再強要求荳芽也跟我一起吃。



幾天之後,我的一位朋友轉述荳芽跟她的對話給我聽……
朋友說荳芽去她家時,很愛吃她們家的餅乾,她開玩笑地跟荳芽說:「妳把我家的餅乾都吃光了,那妳要拿妳家的餅乾來給我吃喔!」
荳芽回說:「阿姨,我家的餅乾很難吃,我跟蝴蝶都不愛吃,妳應該也不會喜歡吃的。」
我的朋友很疑惑。問荳芽:「為什麼妳家的餅乾都這麼難吃哪?」
「因為我媽媽都喜歡買有機的,沒味道!很難吃!」
我因為堅持我認為好的、健康的、有益的吃食習慣,讓荳芽喪失了吃好吃餅乾的權利。想想一個小孩沒了吃零食的樂趣,還真是可憐呢!
後來,我不那麼堅持荳芽要跟我一起吃黑飯、黑麵包了。偶爾一次吧!荳芽也願意嚐嚐媽媽口中這「對身體很好的黑抹抹的東西」。



我們之所以選擇過這樣的生活型態,大都是因為我們自己覺得這樣很好。可是,這個「好」對每個人的定義可能就有點不一樣了。有的人覺得要「健康、有益身心才算好」,有的人就覺得要「好吃、有樂趣才算好」。說到底都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,實在很難說什麼就是好、什麼就一定不好。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機會,看看別人不一樣的生活型態。不要老是以為自己的世界就是全世界,或許才有活得快樂一點的可能。

荳芽跟我一起讀《兩姊妹和她們的客人》,讀得很開心。她覺得這書裡看起來過得有點不那麼健康的兩姊妹很像她。

「在一個小島上住著一對姊妹。她們在島上過著快樂的生活……有一天,表弟來她們家作客……表弟說:『這樣子要怎麼生活啊!沒關係,妳們等著看吧,我會幫妳們的忙的!我會幫妳們把這裡整理、整理!』於是,表弟把水龍頭修好、然後修好走廊上的燈……」



荳芽很不以為然地皺皺鼻子,哼一聲:「雞婆!」
一直看到表弟把動物趕出屋外、要兩姊妹運動、吃五穀雜糧麥片時,荳芽已經忍不住了。「這個表弟很沒禮貌ㄋㄟ,他是去人家家裡作客ㄋㄟ,怎麼好像要把人家的家變成他家呀!」
是了。這就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──去作客時,如果主人的生活型態跟你很不一樣,怎麼辦?
我想這是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該學的功課。
荳芽還是回我那句老話:「你認為好的,別人不一定覺得好!」
「嗯!很棒!媽咪再教妳一句話,叫『客隨主便』。意思是作客人的不要太計較一定要怎樣怎樣,主人怎麼吃、怎麼過,我們就跟著。這樣妳也可以看看別人是怎麼過生活的呀!除了妳自己的世界,妳還會看到別人的世界喔!」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:
從前有一個很有錢的富翁離了婚,獨自帶一個男孩生活。
後來富翁又娶了一個老婆,也生了一個男孩。

這個後母對前妻生的老大非常寵愛,但對她所生的老二卻是非常嚴格。

每當這對兄弟犯了錯時,她總是嚴逞老二而不責罵老大。
因此老二對於母親的偏心總是很難以諒解!

這個富翁只覺得這個後母很疼前妻所生的男孩,因此也覺得很欣慰!!

慢慢的,隨著時光的流逝,這個富翁也老了,而這對兄弟也長大了。
老大因為深得後母的寵愛,而開始在外胡作非為。
老大要什麼東西,後母就買什麼東西給他。

老大打架翹課,她不規勸責罵他。
老大經常喝酒鬧事,她也只是幫忙賠錢了事,
她從來都不加以苛責處罰老大!

有一天老大終於犯了一個滔天大罪,老大因為酒後誤事,失手殺死了一個人,
被法官判處以無期徒刑終身監禁!!

於是,富翁的整個龐大的家產與事業就由老二繼承!
此時,老二才終於明白原來母親對自己的栽培苦心!!

於是得到一個結論:要害一個人最好的方法---「就是寵愛縱容他!!」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文/洪蘭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
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因為在家中跟弟弟打架,被父母責罵了,就動了自殺的念頭。他半夜起來上網,去搜尋完全自殺手冊,被假裝睡著的弟弟發現了,告訴媽媽,及時阻止了一個悲劇。


朋友嚇得一身冷汗,天還沒亮就來敲我的門,我聽了也覺得事態嚴重,因為這個孩子才小學五年級。後來看到一份報告,才發現小學生有自殺念頭竟然是常態而不是例外。


這個研究訪談了兩千名臺北市和新竹縣十八所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,發現竟然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過自殺的念頭,而最近一個月內曾經想過要自殺的也有百分之八。這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,每五個學童中就有一個想自殺,而且年齡才十歲,才念小學四年級而已。


我一直認為小學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紀,如果在這個年紀就已經想到要用自己的手去結束生命,不知道長大出了社會遇到挫折會怎麼樣。我們不能再把頭埋在沙裡, 不去面對,這個問題今天發生在我朋友家,難保明天不發生在你自己家,這已經不是個別問題,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,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一定有錯,才會使他了無 生趣。


很多人都說臺灣的孩子不夠成熟,大學都畢業了,對自己人生要做什麼仍不清楚。這一代的孩子都很聰明,很會考試,參加甄試時有一大堆獎狀、耀眼的成績單,但 是他們對生命沒有熱情,對人生沒有目標。我常覺得,現在的學生未老先衰,像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小老人,行將就木,拖一天算一天。做老師的都知道,當一個孩 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時,他是被動的學習,他是應付,沒有什麼比看到一個年輕人應付生命、虛度光陰來得更難過了。


一位臨床心理師跟我說,她二十年來最大的感觸是現在學生變得冷漠,不能理解別人也不善於表達自己,所以不能和別人合作,沒有朋友。不會交流和溝通的結果是 都從負面去看人看事,一不如意就自怨自艾,她認為這是現代憂鬱症這麼嚴重的原因。另一個原因是,她說現代的孩子變凶了,語言暴力非常嚴重,連很小的孩子都 罵非常難聽的話,小一的學生竟然會說「切八段分屍」,「割喉割到斷」。當這樣的孩子變多時,孩子在學校裡交不到朋友,又無法從書本中提升精神層次,就很容 易一時氣憤尋短,反正人生沒什麼意思,與其多受罪,不如現在解脫。


有一位高中老師說,張國榮自殺時,有一個學生跟著自殺,幸好沒死,他說連張國榮都覺得活得沒有意思,他還有什麼意思?這真是可怕呀!當一個孩子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前途,被父母師長的期望壓縮成一個考試機器時,一旦被責罵,他就覺得自己完了。我們必須給孩子一點空白的時間去塑造他自己的品格,找出他自己的定位,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,自然會覺得這個世界多我一個不多,少我一個不少,早死早超生。


社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希望,讓他看到他長大會有什麼樣的前途,父母也一定要給孩子作榜樣,當你積極向上時,你的孩子自然不會去尋短。最主要是政治人物不要隨便把老師辛苦建立起來的價值觀隨口破壞,當一個社會上下齊心,有信心明天會比今天好時,你的孩子怎麼會因小事而阻斷自己看到明日朝陽升起的美景呢?

【本文摘錄自《生命教育電子報95/06

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我經常看到以下的場景──蹣跚學步的小寶寶或是精力旺盛、橫衝直撞的孩子,步伐一個不穩,跌倒了,坐在地上嚎啕大哭;聞聲趕來的奶奶或媽媽忙不迭的安慰著:「不哭不哭!寶寶好乖,地板壞壞!害我們寶寶跌倒!」」說著說著,竟然用手打起地板來了,真是好笑!地板到底礙著誰了?


這樣的教養方式,撞到桌子打桌子、撞到椅子打椅子、撞到牆壁打牆壁……反正都是別人不對,該打!一出現狀況,從不檢討自己,馬上怪到別人頭上去,認為都是別人的錯;孩子將來長大了,如何讓他成為一個負責任、不推諉的人?


等到自己結婚,女兒出生之後,也到了搖搖晃晃的學步年齡。有一天,她不小心撞到茶几,馬上放聲大哭;我走過去蹲下來,對著被她撞到的桌子無限同情的說:「桌子好可憐喔!它乖乖站在這裡都沒有亂動,是妳撞到它的!它痛痛喔!來給桌子呼呼,跟桌子說對不起!」


她聽完,愣愣的,任由我牽起她的手,去撫摸桌子,還乖乖的向桌子鞠躬:「桌子,對不起!」之後,有時她跌倒在地上,我也比照辦理。久而久之,她就知道是自己不小心,不會有怪罪、遷怒的反應了。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在補習班待久了,感覺這樣的孩子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傾向!有個在班上的學生從不交作業,好言勸他寫作業,他會給你來個相應不理!上課時如果要他專心、不要做 自己的事,他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瞪著老師,只差沒有動手而已!真的,如果家長都能真的關心孩子在幹嘛,老師也不會有這樣沈重的無力感了! ~Vincent 佳佳~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日前也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,有一對父母,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,上班了,有了收入,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,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,用好的吃好的,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,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 “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,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?”

看了 打了個冷顫,我們 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?我們 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?


我今年二十歲,目前因故休學,在一家安親班打 工。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,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。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,飲料喝半罐就不要,洋芋片才吃兩片,就買一包別的來吃。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 人的東西開玩笑,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。我曾多次制 止,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,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。


我生活一向儉約,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。失去月票,我回不了家,只能投宿朋友家;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--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!


他們非常聰明,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。我說,這種行為是不對的,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。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:「小氣鬼,才兩千,賠妳就是了!」


「才」兩千元嗎?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「我們那個年代啊……」的年紀,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,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,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,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裏掏出來摔在我面前!


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,我看那個孩子家中 並非十分富裕,醫科生的我,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,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。我認真地教他,無奈學生不用心,總是想聊天,不想聽課,後來竟挑明了 說:「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,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!」


原來請我當家教,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!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,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。這樣對孩子好嗎?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,教會孩子節儉,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,可實際多了。


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: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」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,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。教給孩子這個美德,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。


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,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,這樣究竟是愛孩子,還是害了孩子。


【摘錄自2002/12/18 聯合報】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文/洪蘭
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一個孩子隨著訪問學者的父母回到臺灣讀了半年的臺灣學校。回去時,大家為他們餞行。


我問這個孩子:「你覺得臺灣學校和美國學校最大的不同在哪裡?」


他想了一下說:「尊重」。 我很驚訝,我以為他要說「功課」。


我問他為什麼?


他說臺灣的小朋友不尊重隱私,要借東西,沒有問過他就直接從他桌上拿走,或甚至去他抽屜裡翻。


老師也不尊重學生,常常檢查學生的書包。 他在校園中常會被老師喝住,因為他犯錯,但是他不知道什麼地方不對?老師罵得太快了,他聽不懂。他最不喜歡的是老師在課堂中罵人,令他覺得很丟臉。即使不是罵他,他也覺得不舒服,一整天心情不好。


他的話使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,那是一位美國老師的教學日誌。他發現尊重孩子常會得到比高壓更好的效果。孩子在班上都喜歡講話,所以他與孩子約法三章,當他在黑板上寫Quiet(安靜)時,學生要立刻安靜下來。他會故意慢慢寫這五個字母,讓孩子把未說完的話趕快說完。


結果他發現因為給了孩子一點緩衝期的尊重,學生會在他寫完最後一個字母 「t」時,全班安靜無聲,反而比很生氣大聲說「安靜」效果好。


很多時候給別人一點尊重,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。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條件,必須從小教導。因為有尊重才有自重,有自重才有自愛,自重自愛才會交得到朋友,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。


很多父母不耐煩跟孩子溝通,在孩子小的時候用高壓的方式管教,一旦孩子長大,壓不住時,問題就來了。權威高壓的方式只會得到表面的服從,內心的不滿會像火山一樣,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。所以小時候被權威高壓管教的孩子長大容易叛逆,這個叛逆其實是積壓已久 的火山出口。


很多青少年常因一點小事打人殺人,這些有暴戾行為的人,基本上,從小不曾被人重視過,所以長大也不會去尊重別人。這個不尊重別人的惡風在社會上已經很久了。


我們看到銀行或公家機關的人員,將客戶或人民的個人基本資料賤賣給詐騙集團;在電影院、音樂廳大聲打手機;在公共場所縱容孩子亂跑,大聲喧譁;車子隨意停放阻礙交通等等。


尊重要從小教起。當孩子從小被尊重時,他長大自然不會叛逆;當人民被政府尊重時,他自然不會出草去抗爭。


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精緻,但是我們的行為卻越來越不像文明人。聽到這個孩子的話,我很慚愧,從政府到老百姓,我們都沒有給孩子立個好榜樣,或許我們該從即刻起就從尊重別人做起吧!


【本文摘錄自《生命教育電子報》】

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文/Carol 謝淑美(大穎文化總編輯)2006/05/08

很多人看了我的書,看我寫荳芽跟蝴蝶的天真、靈巧,以為她們是模範寶寶。我一些工作上的朋友,總是要我帶荳芽跟蝴蝶出來給她們看看……。


這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。荳芽、蝴蝶跟所有小孩都一樣,調皮搗蛋、愛吵愛鬧,有時也很魯。她們……其實還滿愛吵架的。(不知道有沒有破壞了一些讀者對她們倆的美好幻想?)


蝴蝶一歲多時,可能是還小,吵架功力還不成氣候,她跟荳芽每有爭執,就是臉一沉,頭壓低低的,重重地呼氣、吸氣,表示「我很生氣了!」。如果荳芽還是繼續 惹她生氣,兩個就會開始打架。她們的打架方式是--輪流打。蝴蝶先打荳芽一下,然後瞪著荳芽看,再來換荳芽打蝴蝶一下,也回瞪蝴蝶。之後,再輪下一回,妳 打我一下、我打妳一下……。


兩個小人氣呼呼地打一下、停一下。我先是瞥著氣、看著,最後總會忍不住爆笑出來。荳芽跟蝴蝶看我笑了,往往也忘了她們還在吵架中,一起跟著我大笑起來,自然就和好了。


荳芽爸爸總是數落我:「小孩在吵架了,妳還在那邊笑……」。


我就會邊笑邊回他:「我都還沒笑完,她們不是就沒事了嗎?」


蝴蝶長大一點了,現在她會講話了,當然就學會罵人了。加上她個性比荳芽兇悍,才多了一歲,吵架卻足足多了一甲子功力。現在跟荳芽吵架時,她會邊扮鬼臉邊罵荳芽--妳白痴!大笨蛋!大腳丫!(一氣呵成喔,中間可以不必斷句喘氣。)


白痴!大笨蛋!我還可以理解這是罵人的話,我實在搞不懂罵人家「大腳ㄚ」是什麼意思?


大一點了,打架也不那麼斯文了,不會再打人家一下、等人家回打完再打。蝴蝶會連續一直打,人小、手勁不夠力,荳芽若是表現出「我一點都不痛」的樣子,蝴蝶就會去拉荳芽的長頭髮,痛得荳芽哇哇叫救命。


到這個時候,我就會出手把兩個野蠻人拉開。「不准動手!只能用講的!」


老實說,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調停兩個吵架的小孩。所以,我通常都是讓她們吵一吵,用自己的方式解決。其中一個哭了,就會來找我抱抱,我就會安慰她一下。另 一個本來不哭的,通常也會為了博取媽媽的同情,跟著哭起來。那就兩個都一起抱一抱。哭好了,眼淚擦一擦,又一起去玩了。過了幾分鐘,我又會聽到蝴蝶在罵荳 芽--妳白痴!大笨蛋!大腳丫!


每天、每天,荳芽跟蝴蝶都這樣吵了好、好了又吵。


爸爸看我不太管,覺得我太縱容她們,會對荳芽說:「妳是姊姊,要讓妹妹。妳就這麼一個妹妹而已呀!妳讓她一下會怎樣?」


很遺憾的是通常把這句話聽進去的是蝴蝶妹妹!她一定在心裡OS:「對嘛!妳看!爸爸都說妳要讓我嘛!」


爸爸當然也會跟蝴蝶說:「妹妹,妳要聽姊姊的話……」


很不湊巧的,通常會聽到這句的,肯定是荳芽姊姊。她也會在心裡OS:「對呀!爸爸說妳要聽我的話,妳還跟我爭什麼爭呀?」


不講這些的話,不然我們來講些道理給孩子了解一下吧……。


爸爸有時會說:「有的小孩沒有姊姊、妹妹,都還想要有姊姊、妹妹可以一起玩呢!妳們還不珍惜……」


換我在心裡OS:「如果我有一個姊姊、妹妹一天到晚跟我吵架,那我喜歡一個人就好……」


我不是故意搗亂,我想很多孩子在很氣兄弟姊妹那一刻,一定都希望家裡最好只有我一個小孩吧!


不要指望因為一次吵架,小孩們就可以體會什麼「姊妹情深」、「兄友弟恭」的道理。要明白一件事,是要經過很多、很多歲月的累積。要真正地愛一個人、讓一個 人,是要經歷很多、很多事的考驗。大人若每次都插手管,每次像唸經一樣唸一遍哥哥、姊姊要讓弟弟、妹妹之類的話,相信我,你家會永遠是個戰場,紛擾不休。 小孩吵架,搞不好會演變成家庭戰爭。


小孩吵架,其實也是一種學習。他們必須學著面對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、學著處理別人來搶奪心愛玩具的場面、學著感受自己的憤怒、學著理解別人的慾望……然後,練習著對應。剛開始或者只是哭、只是鬧、只是打,下一次或許會變一個方式,用講的看看吧?


每個孩子的先天個性不一樣,會因吵架而學到的應對方式可能也會有千百種,只要他們不出手傷人,何妨讓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辦法試試看呢?


本省人有句俗語說:「大人講話,小孩有耳沒嘴。」意思是小孩只要用耳朵聽就好了,根本沒資格用嘴巴發表什麼意見。


關於小孩吵架這件事,我很想說:「小孩吵架,大人有耳沒手。」請大人不要插手,讓孩子們從爭執中學習人際關係的第一課。


我新近出版的書--《好朋友就是這樣嘛》,真是深得我心。講的就是兩個本來很要好的好朋友吵架的過程……


繪者很棒喔!我們會看到她只在小孩一開始吵架時,畫了一雙大手把兩個小野蠻人拎開。之後,小孩大吵,我們只看到一雙大人的腳,大人沒出聲;再兩頁,小孩還在對罵,大腳轉身走開了……


好朋友是不是都不會吵架呢?如果你跟我吵架了,那我們還算不算是好朋友呢?好朋友吵過架後,還會再一起玩嗎?


吵架跟友誼,是孩子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課,趁早讓他們學學吧!千萬、千萬不要剝奪他們吵架的機會。常跟人家吵架,孩子會不會變得很沒人緣,沒人肯跟他做朋友呀?


我在楊茂秀教授的書裡--《好老師是自己找的》,看到了一段很生動、有趣的描寫,或許可以是個參考……


「我們班有兩位小朋友打架,我要他們把事情弄清楚之後,在中午以後和好如初。中午過後,原來打架的兩位同學,笑咪咪的一起來找我,說他們好了。我看他們早 上打成那樣,真的過了兩、三個小時就好了嗎?他們會不會只是『演』給我看的,假和好呢?我問別的同學,他們都表示他們是真和好,剛剛還一起打球。他們大概 看見我懷疑的眼光,其中一人便很認真地對我說:『老師,我們是真的和好了啦,你知道嗎?我們又不是大人,我們是小孩子耶!』」

一吵就記恨,那是大人的把戲!小孩他們不玩這個!


【本文摘錄自《Carol的魔法圖文書》推薦好朋友就是這樣嘛》大穎出版】

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: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,二是事後毫不妥協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,
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,
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
因此會重視「尊重」與「溝通」。

但例外的是,
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,
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。

猶記得一年前,
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,
友人有一子,年約四歲,
用餐前,
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:
「如果沒有乖乖吃完,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。」

當日晚餐,美酒佳餚,大人痛快閒聊,
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,
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。

宴末,
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,
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,
露出機靈的目光,
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,
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,只顧招呼客人。

我心中暗想,
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,
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,
嚴厲以對呢?

過了一年,
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,
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,
用餐前,媽媽依然約法三章,
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,
並徵詢媽媽同意,
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。

所以,當天,
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。

德國友人對我說:
「對待小孩,有兩個原則,
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,二是事後毫不妥協。」

同樣的情形,
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。

百花綻放的春天,
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,
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、
乳酪、香腸當作午餐。

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,
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。

媽媽告誡小孩,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,
到下午回家前,不會再有任何食物。

小孩依然玩她們的。

果然,開車回家途中,
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,
德國媽媽視而不見,
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,
並未遊說鄰人。

一個多小時的路程,
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,任由其哭鬧。

事後,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:
「小孩子哭著肚子餓,你心裡不難過嗎?」

鄰居太太說:
「當然也會不捨得!可是,只要想到,
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,
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。」

我又再半開玩笑問:
「可是,你不怕小孩生氣,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?」

「不會,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,
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,
可是,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……」

鄰居太太說:
「其實,教養小孩並不難,
難的是父母親本身,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,
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
也是一種『意志力』的考驗呢?」


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,
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,
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,
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,越大越難教育……

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
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……

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,
是否也可以和她(他)們溝通,
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。

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,
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,
但請您堅持,
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
「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」及提昇「挫折容忍度」最好的時機。


彩繪童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